扫码立即购买,或电话010-68860700
《应急医疗设施工程建设指南》总结了2003年SARS和2020年新冠肺炎应急医疗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以专业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涵盖了从选址、设计到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阶段,以期推进相关应急医疗设施工程快速建造和安全运行,为应急医疗设施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建筑从业人员不分昼夜,分秒必争,快速建起一座座规模不等、标准规范的现代化应急救治设施,对缓解救治压力、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组织编写,主编为国内著名建筑学家、业界泰斗,编写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内知名医建领域专家和直接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小汤山医院的总工程师们。通过对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小汤山医院建设资料和经验的收集、整理、汇总,形成了涵盖从总体概念到各个专业、从启动到投入使用再到维护管理、从理论总结到实例分析的建设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疗设施工程的重要指南,旨在总结和传播新冠肺炎应急救治设施的建设经验,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治设施的设计水平、不断优化预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共分5章,包括概述、选址与规划布局、专项工程、施工及运维管理、案例介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细化知识体系、从多角度对新型急性传染病救治中心的建设进行讲解和剖析,详细介绍了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疗设施工程的规划设计、相关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运行维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建设。通过介绍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典型救治中心的工程建设实际,总结新冠肺炎应急救治设施的建设经验,对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医建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现代人类社会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传播范围之广、感染病患及死亡之众,以及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牵动着全球亿万人的心。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央一声号令,各方医疗队、全国医护人员奔赴疫情前线开展救治,医疗设备、药品、医护用品、生活物资、粮油果蔬等,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被送往一线。在武汉、湖北“封城”之际,中国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不怕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
这次战“疫”是总体战、阻击战,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保护易感人群,实施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收治的方针,武汉等地设立了定点医院,并快速建造了一批应急救治医院。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使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逐渐实现复工复产复学,一步步恢复正常生活。中国抗击疫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国广大建筑从业人员,不论是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安装维修人员,还是建筑产品研发院所、生产厂家,也不分民企、国企,与广大医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人员一样,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纷纷积极响应、投入行动,不分昼夜、分秒必争,不怕艰难困苦,在短短的时间里,建成一座座规模不等、标准规范的现代化应急救治设施,对缓解当地救治压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了我国建筑行业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为了总结新冠肺炎应急医疗设施这一特殊设施的建设经验,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组织新冠肺炎应急设施工程建设参与者共同编写了本工程建设指南。本书涵盖各个专业,从总体概念到各个细节,从工程启动到投入使用再到维护管理全过程,对应急医疗设施工程建设水平的继续提升和发展创新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应急医疗设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巾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能有效减缓原有医疗设施的压力,并补充其不足,因此赋有特殊性。此类设施需要快速建造,均采用了模数化、标准化、体系化的建造方式,采用成品标准复合板、成品钢筋}昆凝土盒式结构、成品集装箱式结构、模块化机电设备等。在快速建造的同时,设施在生物安全、结构安全、非结构系统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生命支持系统安全等方面也要保证满足基本需求,洁污分区、洁污分流、气流合理组织等也都不容忽视。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和提高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水平,不断优化预案很有必要。在近期已实施投入使用或未使用的案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诊疗流程合理化、满足功能空间尺度、无障碍设计、节能降耗、节省投资、适应气候条件等方面,仍然有许多可提升的空间;在病房过渡缓冲区的设计、负压气流的控制方式、门的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见解,需要继续研究班别。毫无疑问,对战胜疫情,业界付出了巨大努力,似乎不应苟求,但面对未来,需要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发扬科学精神,补足短板、不断求索,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黄锡璆
2020年6月10日
EDITOR IN CHIEF INTRODUCTION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现代医院奠基者,医疗建筑大师,2012年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1957年回到祖国,立志报效国家。1959年9月至1964年8月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年2月至1988年2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部人居研究中心留学并获得中国第一个医疗建筑博士学位。“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召唤下,他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主持了200多家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推动我国医院设计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64年至今就职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任公司首席总建筑师。2020年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央企楷模”称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第五届中国光华科技奖获得者,许钟麟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2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以“空气洁净技术与工程专家”身份被授予2004年第五届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是14名获奖人中唯一非院士,并为中国工程院版《中国科学技术前沿》第7卷撰写了“新世纪高新技术向建筑微环境的挑战”一文。1978年参加科学大会,获奖两项。空气洁净技术与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和控制污染与感染所必需的建筑微环境的核心与前沿,许钟麟是国内50余年来唯一从未间断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带头人,直至2009年离开室主任第一线在院内成立许钟麟工作室,目前仍活跃在科研工作的最前沿。担任过重大课题与攻关任务,主持过几十项重点净化工程方案设计、论证,参与十一五至十三五三届国家科研攻关项目,主参编国内几乎全部净化规范标准,光华奖评语称“有大量创新成果,领先于当时国外研究与工程水平,对推动我国洁净工程发展有重要意义”。迄今已提出专利30余项(2004年后10余项),发明专利9项(2004年后5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2004年前已获国家级奖4项,部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2004年后又获部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协会特别贡献奖2项。多项已开发成产品。2004年后有3项成果被鉴定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首创。